身体各部位大大小小的息肉,
要不要治,会不会癌变?
总有一些人拿到体检报告后,
被身体某个部位的小息肉弄得十分焦虑。
有些息肉,可能就是肿瘤的前期征兆,
也有些可能是良性的,不用过多在意。
那么哪些需要提高警惕?该如何治疗呢?
肠息肉
越早切除越好
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并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
一般而言,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类。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与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
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当然,腺瘤性息肉是否癌变还与患者年龄,息肉数量、大小有关。
一般来说,单个、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但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高;息肉越大癌变率也越高。1厘米以下的息肉癌变率为1%~3%;1厘米~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为20%;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变率则为50%。
但是,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异常。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就应立即到医院做肠镜检查。
如果发现肠息肉,可通过内镜切除,再送病理检查,明确治疗。
此外,因肠息肉易复发,一定要定期复查。平时多食用蔬菜水果,远离烟酒。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该2年至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胃息肉
切不切看病理
胃息肉也大概有两种类型,即炎症性(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胃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30%~58.3%,被人们称“癌前病变”。
增生性息肉也叫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属于胃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的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左右。
首先要做活检病理证实息肉是腺瘤性息肉还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需要切除治疗(可以选择胃镜下治疗),以绝后患。
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
▲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增生性息肉,需要根除;
▲炎症性息肉体积比较大的直径>2cm者,也建议切除。
由于胃息肉容易复发,切除后,要在3-6个月复查一次。
声带息肉
声音嘶哑是信号
声带息肉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长期发声不当、长期不良刺激或慢性炎症有关。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嘶哑程度因息肉大小和部位不同而异,轻者仅有轻微声音改变,重者嘶哑明显甚至发声困难。
声带息肉不仅可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若息肉较大阻塞喉腔,可引起呼吸困难。
声带息肉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
但很多息肉在癌变后,患者并没有很强的不适感,息肉就不知不觉发展,不知不觉癌变。
因此,一旦出现声音嘶哑、喉部异物感、咽喉干痒疼痛,建议立即到医院做纤维喉镜明确诊断,必要时也可在医生建议下做手术摘除。
胆囊息肉
符合指征要手术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一般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目前胆囊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长期饮酒,高脂饮食,不吃早餐、压力大、熬夜及生活不规律者,容易得胆囊息肉。胆囊息肉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但也要预防癌变。
一旦发现就要定期复查,如果符合以下手术指征,建议尽早手术治疗。如胆囊单发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以上,蒂粗大者,尤其是基底宽,位于胆囊颈部,年龄超过50岁;胆囊多发息肉合并胆囊结石且有症状;胆囊息肉直径小于5毫米,无症状,要每3~6个月随访,迅速增大或症状明显等。
鼻息肉
久治不愈可诱发并发症
鼻息肉常出现在上颌窦、筛窦、中鼻道、中鼻甲等处,是一种良性小肿瘤。鼻息肉患者常有鼻塞感,如果息肉持续长大,鼻塞感会加重。
如果息肉阻塞咽鼓管,可能会导致患者耳鸣,听力减退,还可引起打鼾、鼻窦炎、慢性咽炎等耳鼻咽喉并发症,更致命的是可引发癌变。因此,一旦出现鼻塞感加重症状,建议到医院做鼻窥镜检查。如果确诊是鼻息肉,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在治疗上,如果息肉患者病情不重,可用皮质激素喷鼻剂喷鼻,并持续观察;如果息肉较大、症状较重,则要手术治疗,并在术后做活检明确诊断。
宫颈息肉
治疗不及时可影响怀孕
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长期刺激的结果,大多为良性,无明显症状,少部分患者会有与月经类似的出血症状。因宫颈息肉会产生有炎性刺激的分泌物,所以会破坏阴道生理环境,降低精子活力,息肉也会形成黏液栓,阻碍部分精液进入子宫,影响受孕。如果在孕期发现宫颈息肉,息肉会慢慢长大出血,影响孕期健康。
因此,女性应定期做妇科检查,一旦发现有宫颈息肉,应尽早治疗。
若息肉较小时,可先药物消炎。如果超过黄豆粒大小,可微创手术切除。
术后应进行病理检查,确诊息肉性质。若病理检查有恶变,要进一步治疗。
若无恶变,因宫颈息肉易复发,术后也要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