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医 之 路
刚才邵院长谈了做好一名医生的体会,周二那天李松博士专题讲了如何做医生,他们讲得都很好,很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其实,邵忠院长不只是一位副院长,更重要的他是曹县的一位名医,李松院长也不只是一位博士,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好人,必然也是一位名医。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医,是因为他们做的比讲的到位的多。今天,我利用这个时间,和大家交流一下如何成就名医的问题,可否举一反三地适用在医院其他岗位上?请大家品味。
一、做医生一定要有做“名医”的梦
我认为,要想成为名医,首先骨子里要有一个“名医”的梦,不想当名医的医生不是好医生。
做为职业的选择,自古有道:“女怕嫁错郎,男怕干错行”,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所谓“环境造人,适者生存”、“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只能适应环境、然后利用环境”,这些耳熟能详的话对于我们的职业选择、职业定位问题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一则寓言:一个小农院里,一头羊饿了,要吃草,身的两边各散放着一堆青草,走到这边,看到那边的草绿绿的,走到那边看到这边的草嫩嫩的,到底要先吃那一堆呢?羊犯了难,于是就在这两堆青草间徘徊着,走来走去,走去走来,直到最后走得没了力气,来得没了劲头,直到最后在犹豫不决中饿死了。还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两个玩皮的牧童进入深山老林,入了狼窝,发现了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了大树,两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来寻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耳朵,弄得小狼嗥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此时,另一株树上的牧童拧另一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嗥叫,老狼又闻声赶去,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咬乱抓。于是,老狼不停地奔波于两树之间,来来往往,往往来来,直到累得精疲力尽,直到累得气绝身亡。羊也好,狼也罢,到死它们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因为在它们那里,压根不懂得选择的意义。
寓言说明,选择真的是很重要。羊是这样,人也是一样。之于男人,事业是立身的基石。这不仅是自身价值大小的明证,是立足于社会的根基,当然也是使家人生活更加幸福舒服的保证。在有些时候,事业的成功还会令男人在其他方面展示出自己特有的魅力。如果一个男人,在社会上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如果选择错了职业,大才小用还可,若是有水平得不到认可,有能力得不到重用,有抱负得不到施展,看不到事业的成功与希望,心底的憋屈就难以承受了,更不用去谈什么事业上的成就感。之于女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自尊。家是女人的全部,也是男人避风的港湾。如果一个女人,找不到自己的最爱,亦或找到了,最后证明选择错了,受到的伤害自不必说,心底的空乏是无以言表的,那怕事业上再成功,生活上安排得再有味道,心中爱的角落仍需要阳光的的照射。成功的男人很让人羡慕,尽管能想象到他创业路上的艰辛,可他毕竟怀抱朝阳;幸福的女人祝福她更幸福,尽管也知道她爱的不易,可她嫁对了郎君,再累也不觉得苦!只是还有点担心:那没有出路的男人,还有那上错花轿的女人呢?人要作出正解选择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对自己的认知程度,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事情的掌控能力,还有个人心态等等,都会左右人们的判断力。若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若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若是患得患失犹豫不决,选对本就不易,就算选对了,也会把握不住错失良机而抱憾终生的。
我们或许是在学生时代的梦想就是要当一名医生,或许是老师或亲近人参谋报考了医学院校,也许是其他不得已的情状,不管怎样,我们已经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不要象寓言中的羊一样犹豫反复了,我们所做的,应当是到死那天都割舍不了的追求!不过,天无绝人路,人间处处春。留给我们的退路不能说没有,但已是微乎其微,象鲁迅、郭沫若、毕淑敏或是契诃夫等中外医转行的大家,我们是难以比拟的,也终究常人难以做到。选择医生职业,既是选择了崇高,也是选择了风险,更是选择了辛苦,甚至还是选择了误解,不但自己付出很多,而且家人也要付出很多牺牲和代价。既然选择医生,我们就应当选择做好医,做名医,做大医。我们医院本科医学生不少,在全县叫得响的也只有20%,符合二八律,所谓二八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适用于很多社会现象!像公司的80%的盈利是公司内20%的核心员工创造的!世界上80%的财富被20%的人口占据!如果我们不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做名医,有一个做名医的梦,怕是早早成为80%中的一员,如果我们立足实现,严谨从医,也许能早日成为20%中的一员。
二、做名医一定要持续创造影响力
成名医是加法不是乘法。我们做医生的,要想得到服务对象认可得到社会认可,是一个一个加起来的,我们治好了一个病人,特别是急危重症或说是疑难杂症,那么病人+病人家属+病人朋友+病人邻居+病人同事等等,一个一个地为我们扬名,这样从一个病人到两个病人,三个病人等等,慢慢的就把名声就扬了起来,正象鲁迅先生说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用到这里就是:“世上本没有名医,扬的名多了也就成了名医!”
我们决不可抱有一夜成名的梦想,名医都是多年的积累和积淀出来的,都是厚积薄发出来的,象大衣哥一嗓子唱出“滚滚长江东逝水”而一夜成名的人是有的,但于医生是没有的。这是因为,一个医学毕业生要成为名医一般需要14年左右的时间,前5年打好基础,好好进修学习一次,再干5年,二次进修学习,第三次进修的机会就很少了,除非培养特殊人才。通常,如果我们有心用心精心的话,二次进修回来,就会成为公鸡中的战斗鸡,走起路来咔咔的,看起病来也会罡罡的,也许这时候就要成名了,就要成为名医了。从此,一部分人会以感恩的心,更加努力工作,回报医院,终老医院;一部分人牛起来,开始讲条件,不听安排,不满现状,不服领导,以致背叛医院,另寻他就。听说,医院里还有医生从没进过修的,这是可怕的,进修两次都是必要的,一次不进修怎么成呢。
有一个成语叫做病入膏肓,这是从扁鹊的事上得来的。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有名的医生,但是大家都不晓得他其实还有两个哥哥,也是医生。有一天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病后治疗不如病初治疗,病初治疗不如病前预防,可惜大多数人均未能认识到这一点,等到病入膏肓再来寻求医生的救治,即便是能恢复健康,也大伤筋骨,而医生开出的账单也足以让我们瞠目结舌,哀叹不已。中医有一条理论你:“上工治未病”,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名的医生总在急病还没有发生时,就已经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医学的精髓是防病、治病。学识越深,就越能防病于未然,病既不发,医亦无用。
医生要有影响力和震撼力,必须敢于接触危重病人,不能过于规避风险,这是我一直提倡的。因为医闹,一些医生不敢看危重病人。练能力长本事,从平时打基本功,走规范路,最重要的是要敢在危重病人身上下手,让其转危为安,救一个危重病人超过100乃至1000个普通病人。有人解读说《医疗纠纷处理条例》的出台导致了中国医学倒退10年,医闹也将导致中国医学倒退20年,现实是多做可能多犯错误,甚至惹上官司,没有什么好处,谁会去做呢,所以最终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打造可依赖可信赖的现代化公立医院的愿景呢,可信赖,是讲我们行医要讲诚信,可依赖是讲我们治病要有能力。真正敢于担当,也于抢救危重病人,批评我们的是处置不当,只要方案科学不要怕出事,堵两天门算什么,闹两天算什么,赔点钱又算什么,却对我们医院提高技术对全县老百姓看病都有益处。
医生成为名医的傻和精的问题:当医生是当傻人精,还是精人傻?同样两名大学生,进了同一家医院乃至同一个科室,10年后差别出来了,一些脏活累活大活小活都干的成名了,那些自耍小聪明的所谓“精人”,连病历都怕写,都不愿写,最后让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做医生竞有不想写病历的,这是无知啊,岂不知,书写病历是年轻医师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应当说,入院病历是住院医师应该最重视的书写任务;从主观方面来说,是自己将采集到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条理化,通过临床思维,做出合理的诊断,并通过书面表达而进一步熟悉病情;从客观方面来说,又是展示自己临床诊断分析能力和书面系统表达能力的机会;入院病历在上级医师眼里是一个了解年轻医师的“窗口”。上级医师查到某个病人时,通常首先就会翻到入院病历,晃眼一看干净整齐,仔细一看文字通顺,没有错、别字、内容详实,有条不紊,概括性、逻辑性好,等等,自然会留下一种较好的印象。我们医院也有这样的医生,不便点名,可对号入座,无讥讽之意,旨在警钟常鸣,引以为戒。所谓熟能生巧,熟就是经验,巧就是智慧,吃一堑,长一智,智慧不可传授,知识+经验=智慧。中医院有一位外科医生成名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他整天呆在病房里,别人不干的活他都干,啥时候叫帮忙都上台,助手也干,拉钩也行,就这样从最不起眼的一点不滴做起,从别人瞧不起的脏活累活做起,一步步地做成了外科名医,做到了副院长职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和学习。
三、做名医一定要有较高的沟通能力
人们总是喜欢说去医院“看医生”,而不是“看病”。“看医生”显然强调了对话双方的互动性,而沟通的客体才是“病”。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说:“了解什么样的人生了病,比了解一个人生了什么病更重要”。表明他不但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个体差异的重要性,而从“什么样的人”这种语气看,似乎在他看来,社会性特点已经超过了生物性特点。约100年前,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指出:“医学,本质上是社会科学”。因为医生的对象是人,病人不但是自然人,而且是社会人。他们的健康,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被各种社会因素所制约。所以,对一个医生的素质要求,不只是技术方面,而是立体型人才,不但做医家,而且要做社会活动家。
患者对沟通的需求,无非就希望实现两点,第一点是医生说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治得好还是治不好我们讲清楚,这样即便最后治疗效果不好,患者也能够接受;第二点是对我能有个合适的态度,互相尊重,良性沟通,别一个人拉着脸另一个人剑拔弩张。其实,沟通并不难,但需要技巧。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不良的医患沟通,一定会造成医患关系恶劣。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仅能缓解看病难,而且能提高医院的收入。医患的亲情沟通,不仅能使患者受益,而且能使医生功德圆满。遗憾的是,我们医患之间的沟通大多是不畅的。有的医生不愿沟通,有的不会沟通。不少医生常不愿多言,即便言语,却不好好说话。这种不好好说话,便是没有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和“语调音色”,让信息量最大的“语言”部分失去本该有的作用。
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见人说鬼话,人能听得懂吗?见鬼说人话,鬼能听得懂吗?当医生就应当有这种能力。不同的服务对象,就用不同的艺术沟通。沟通的氛围是诚恳的还是敷衍的,是轻率的还是慎重的,是尊重的还是蔑视的,将产生不同的效果。沟通有倾听、感受、需要、请求四环节模式,倾听要不先入为主、不打断对方、不固守自己的立场和见解,最好伴有点头、微笑与赞许,重复和确认对方观点;感受就是感同身受,换位体察;需要是要清晰确定自己要什么;请求则是在协商中引导说服对方。说什么固然重要,怎么说更重要,这就是言语沟通技巧问题。首先要调整自己立场,不要把对方当成符号人、路人。沟通时要选择合适的语速、语调、语气,对于主要信息可用重复来强调,在说话中注意留有余地,使用“以……多见”,“以……可能性大”等表达方式。另外要学会澄清,有误会要澄清,没有误会也要澄清。表达信息时尊重事实,以数据为基础,对于非原则性分歧要勇于让步,多使用中性字眼,多说“是”或“对”,不要感情用事,更不能表现为不以为然的样子。选择合适的时机,尽量不采取事后沟通方式,沟通中保持诙谐、幽默,避免让人难堪,沟通语言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多做形象的比喻,含义要明确,不能让对方猜测,以免引起误解。与患者沟通的禁忌说这些话:“没事,放心吧。”“对不起,这是医院的规定,我也没办法。”“这事不归我负责,你们该(爱)找谁找谁去。”“你们没看见我现在忙得不可开交吗?”“这是不可能的……想都不要想。”“你们可以投诉,医患办就在三楼,院长也在三楼,卫生局就在火车站附近。” “……那不关我的事……自己想办法吧。”“你们没钱,我也没办法……”“为什么才来,都让你们给耽误了……”如果,每个医生在与病人沟通时都说:“我的表达是不是让您明白了?”“如果我表达不清楚,我再说您一遍,好吗?”那会产生怎样的效果?非语言信息包括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接触、眼神、点头等。医患沟通时应采用积极的方式,比如热情接待,适当的身体接触增加沟通者的亲和力。沟通时双方从空间距离上尽可能缩短,但不要侵犯个人空间。交流意见时,要认真倾听,可适当身体前倾,全神贯注,以示认真、重视,同时适当点头表示赞同。同时要举止坦荡、从容,避免消极的动作,如眼神游离、小动作,双臂交叉、二郎腿,腿脚不停颤动、不恰当的目光、转笔等。有一个重要的沟通法则,叫做“73855定律”。具体点说,一次有效的沟通中,语言仅占7%,语调音色占38%,肢体语言竟然占55%。这是上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Albert Mehrabian的研究成果。观照当下的医患沟通,这一沟通法则自然使用。
四、做名医一定要学好用好人文学
我经常提这个话题。医生的结构恰如一个“人”字,一撇是技术的医生,一捺是人文的医生。只有技术与人文相协调,才能写出最美的“人”字。如果医生盲目依赖和崇拜技术,而把病人仅仅当成一个疾病的载体、一个病菌的容器,那就背离了医学的根本。西方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绿。”意思人人都懂,实践高于理论,实践比理论更重要,这句话无论对哪个学科来说,都是真理,对医学来说,更是切中肯綮。清人龚自珍有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个国家要有生气,一个人要有生气,一个医院要有生气,才有前途。我们现在缺失的正是学习空气不浓,医生中学习风气沉闷,看不到生动活泼的景象。靠什么来打破“万马齐喑”的局面?靠天老爷重抖擞是做不到的,因为目前的医疗制度积重难返,只有靠自己,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心。如果我们用心地坚持不拘一格地主动学习,自我训练动手能力,不仅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培养了对医学的感情,而且增强了信心,修炼了身心,就能掘到第一桶金,而且也能陆续淘到更多桶金。
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和民族,必定有自己的文化经典。经典对于民族精神的构建,作用是巨大的。我推荐大家除了专业经典书籍及重要学术杂志外,要学好人文学,读读儒家、道家、佛家一些经典著作,对我们做名医大有脾益。作为一个立志成为名医的医生,一定要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听说,本院竞有中级职称的医生没有看过三国的,也有的人没有读过红楼梦的,更不奢望看过论语、道德经了,这除了遗憾外,更多的是损失。看了这些书,就很能让我们想得开。
1、先说易经。
《易经》教我们“不该干什么”,变化是永远的,不变是不正常的,随机应变是正确的。
中国有一源三流之说,从地理上说,常把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流发源于喜马拉雅山一源称作三流一源;从历史上说,常把先秦道家的流变概括为“一源三流”。黄老、老庄、杨朱三系皆源于老子。老子为源,三系为流,这三系分属于知识型、精神自由型、感性自由型的学问,稷下道家、庄子、杨朱分别为这三种思想类型的代表。依此,道家中的各家可以在这三系中找到自己的位格,显现为不同的文化功能;从文化上说,道家、儒家、法家三流均源于易经,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是《易经》。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讲八卦,这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二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xùn),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gèn),止也;兑(duì),悦也。”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特征来表示。即: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占卜就是我们我们常说的算命,这只是易经极其皮毛的一点点。
《易经》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与时偕行等思想对中医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疗原则皆源于此;同时对子午流注、八纲辨证、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等学说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的观念,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辨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易经》强调与时偕行的变易思想,是和谐文化、与时俱进等国学传统思想的主要来源。《易经》实时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对环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问题,是真正的一分为二观点,比马克思学说早了几千年。《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儒学、道学、络医[中医]、行政、军策、文艺、民俗影响深广,是世界上传承非常完整、绵延不绝、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所以说,学学易经,有好处,于我们为人处世做名医都有益处。
《易经》讲乾坤,乾是天,坤是地,我们常说的,扭转乾坤就是扭转天地,“天”和“地”是分工明确、和谐共事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要成为“君子”,那必然要顺应“天、地”变化,识时势为英雄。“天”是无所不能的,也是无所不及的,人世间一切美妙高超绝伦的事,都可以归为“天”的杰作。所以赋予某人的重要任务就是“天将降大任——《孟子·告子下》;而把那些具有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的人就说成是天赋的才能--天才,“文词虽少作,勉强非天禀。”——苏轼《监试呈诸试官》;而每个人生来都是得过上天的垂青和眷顾的,所以小时候我们都有一份“天真”;天然的资质天然形成的高超技艺就只能是“天工”。
2、再说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教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的是尊老爱幼,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拿得起,就是教我们“如何干”。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中庸之道就是要我们做和事佬,讲究和谐的文化,极端的人需要学中庸,中间道路不是中庸,只要不钻牛角尖,没有极端思想才是中庸。学《论语》,就会爱人,温良恭俭让,恕就是让我们宽以待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孝让我们奉“孝为至道”,至德要道;礼让我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仁教我们爱人,仁者爱人;义让我们舍利取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无忧。
儒家的刚健、有为、进取、入世的精神表现得比较突出,道家则偏重于柔顺、无为、退守、潜隐的精神。人们常说,秦汉之后无纯儒,同样也可以说,秦汉之后无纯道。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他们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可或缺和赖以互补的两个方面。在此意义上来说,儒道本是一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他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即便是在儒学一统天下的时期,道家思想也并没有泯灭,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儒学、佛学之中,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这正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潜隐特点。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3、说道家文化。
我们常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这是讲的道家文化。道家教我们要“放得下”。
道家哲学是一门最朴素的社会和自然科学,道家的许多经典著作都精辟地道出了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道德经》的观点博大精深,其理论包罗万象,能跨越时空应用世间万物。《庄子》这部文学成就很高的哲学经典所阐述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如此之精辟,以至于可以治疗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庄子》早就具备了“自由平等”的观念,其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孙子兵法》是一部以道家哲学为理论的兵法,堪称众兵法之纲,其军事理论沿用至今,其正确性仍被证明是无懈可击的,倍受各国军事家推崇。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其体现处世的态度是平和和宽容。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严子陵:“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道家第五原则:“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4、最后讲佛家文化。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教我们“向哪里去”,所有人最后一个“小盒”才是归宿,争什么,收什么红包,拿什么回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后一切皆是空的。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入我国。佛教与基督 基督教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最重视的佛经是华严经,称为经中之王,华严又称为释迦牟尼佛的根本法轮,一切经,一切法门,都是华严眷属,好像一棵树中,华严是根,是主干,一切经是枝枝叶叶,枝枝叶叶再多也不能离开根本,所以华严称为根本的教法。
我衷心敬告,我们必须自律起来,每一个医生,每一个医务人员都要自律起来,要学好人文课,先做好人,再做好医,最后做名医,做大医乃至大家。要厚德载物,仗义疏财,要修德积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遭天谴。而“德”可以像大船一样承载重物而不下沉,因为德是道的演绎和表现,大道无形,大道自然,而道德两字就是言此!修德就是要将自己的自私慢慢除掉,将自私的欲望慢慢除掉,将自己的狭隘慢慢除掉。修炼人文,对我们人生会有很好的裨益,对我们成就名医也有更大的帮助,何乐而不为呢。
据说,全世界有60多亿人,信仰各种宗教的有48亿,剩下这10多亿人,几乎全在中国。那中国人信什么?中国人信“天”,敬天爱人是中国人的信仰。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国的革命史历来是反贪官不反皇帝,因为皇帝是“天子”呀,是上天派来的呀,皇帝发布诏书,要先写上“奉天承运”。《道德经》上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和“地”是实行了无为而治的,“天”不会亲自管理世界,所以派出了“天子”,而“圣人”就是“天地”在人间的代言人,圣人也不会事无巨细躬身亲为的。有“天”就要有“地”,不然这“天”也就无可承载。过年时,家家都要供奉“天地”牌位,因为“天”和“地”是我们最尊崇的;古时各地有众多土地庙,还要在农历二月初二为土地爷过生日。连一家之主--灶王神,每年的腊月二十三,都要“上天言好事”,向“天”去作述职报告;“天”之所居定是一个绝然超凡的所在,普通世人难以达到“天涯”,也就只好暂且把肥美险固、物产饶多之地当作了“天府之国”;“天”之所娱也必是世间罕有的清音,是谓“天籁”;生时达不到,那就终生为之奋斗努力,或许死后能回到“天”的身边吧,是之谓“天堂”我很怀疑,外国人是是不是剽窃了我们这一称呼。
“天”是国人创造出来的神,那必然以指导人类行止为宗旨,所以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结婚典礼时,要首先拜谢“天地”;成功有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许多事是因了“天赐良机”才成就了扭转时局的关键,而上天的好机会不会平均分配,只给那些平日有准备的人;不自觉中,“天、地”观已经深入骨髓,遇事有惊无险时,定要“谢天谢地”;孤苦无助时,便只能呼天呛地喊“老天爷”;有所恶念时,我们一定要想到“苍天有眼”;“天”是公平的,那多行不义的人,必会遭“天谴”;连我们赌咒发誓时,也时常让老天帮忙,天诛地灭,天打五雷轰。对“天”我们应该有敬畏之心,一说人胆大,我们常用“天不怕地不怕”、“胆大包天”、“无法无天”等这些词语来形容,也只有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才敢于挑战成规,另闯新路;我们往往只记得向“天”索取,希望“天长地久”,盼望“天从人愿”,殊不知,只有顺应天意,师法天地,才有可能达到大自然的境界。“天”是什么?天和地,就是自然界和社会。只有毛主席才能才敢说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样的神话,我们不能。
此外,做一名名医生更需要契而不舍的奉献的精神,大医姜泗长说:“行医是个苦行当,想舒坦轻松的人,最好不要念医科大学。”又说“医生是苦尽,病人则是甘来”,没有奉献精神的人当不成好医生,更做不成名医生。要对工作还应始终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这是一种面对病人最宝贵的生命而产生的责任感,吴老把它称作“成为好医生的前提”。我们行医手术,出了一次差错事故,我们也许认为这只是1%或1‰,但对于具体的病人和家属来说,那就是千真万确的100%,所以我们任何时候也不能掉以轻心、马虎从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病人最宝贵的生命。因此我们要敬畏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且只有一次。我们要敬畏病人,因为他把生命交给我们。我们要敬畏医学,因为医学是一个未知数最多的瀚海。我们要尊重病人,因为他把生命和健康交给了我们。
最后,我想说:“当医生不容易,当名医很难,当大医难上加难,当大家难以上青天。只要我们有一个做名医、大医、大家的梦,只要我们一直走在通往这个梦的征途上,一切皆有可能(李宁),愿这一切可能,都能在大家身上得以体现,愿这一切可能,都能为曹县父老乡亲带来更多的实惠和贡献”。
谢谢各位!
王宪华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