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实施首例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填补县域空白
近日,曹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李松博士团队为一名男性患者实施了脑动脉瘤栓塞手术,将患者颅内的一颗“不定时炸弹”成功排除。现已康复出院,家属对医院的服务、设备及技术都赞叹不已。今年60岁的患者赵付建来自曹县仵楼乡中张楼村。6月14午夜1时,患者在农田浇地用力拖水管时突发剧烈头晕头痛,随即昏迷倒。当他再度醒来时,已经躺在了本县一家二级医院的病床上,身边围满了亲人。因为条件受限,一周后转往曹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临床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收治。为进一步明确出血原因,又给患者做了头颅血管造影检查,确定右侧后交通动脉瘤存在。
该病人右侧后交通动脉瘤为宽颈动脉瘤,需要在支架辅助下行动脉瘤栓塞术。由于解剖位置较深,操作难度很大、手术风险极高,转院风险更大,途中可能出现动脉瘤破裂危及生命,故家属拒绝转院,要求在本院术疗。随在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李松博士的主持下,神经外科主管医生张志勇和杨水露配合,拟定了“支架辅助下行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方案。
6月29日,在充分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制订周密详细的治疗方案后,李松博士团队为患者实施了“支架辅助下行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手术由李松博士主刀,神经外科主管医生杨水露和张志勇配合。历时1个多小时,最终顺利地将隐藏在患者脑中的“不定时炸弹”彻底清除。
据李松博士介绍: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首当其冲的是脑,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大部分组成,常被人们称为“司令部”,人死亡也以脑死亡为判断标准。在大脑的众多区域里,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又莫过于脑干,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控制着呼吸、心跳和循环等众多重要功能,本例病人后交通动脉瘤的位置正是紧邻脑干以毫米(mm)计的高危区域。脑动脉瘤是脑内动脉血管壁上局部隆起形成的与血管相通的一个囊状凸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就像是在脑血管壁上吹起的一个气球,当瘤体内血液充盈到极限时,就如同“车胎”充气过度一样,导致瘤体突然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致命急症,被称为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 据统计,脑动脉瘤第1次破裂后死亡率为30%,再次破裂的死亡率高达70%。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确诊脑动脉瘤的“金标准”,磁共振(MR)检查也可以查出病变情况。在脑部手术,对于医生或病人来说,永远都是一次穿越生死的挑战,被学界称为手术的“禁区”。术在脑干及其周围更是非同小可,稍有不慎,就可能“鸡飞蛋打”,出血数毫升就足以致人死地,被人们称为“禁区中的禁区”。不过随着国际上最先进的德国西门子大型DSA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的医学设备落户曹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开始涉猎脑内更多区域,以前脑动脉瘤常是九死一生,如今用一个特殊的金属“夹子”夹住血管瘤的“脖子”,就能让患者起死回生,即所谓的“开颅手术夹闭”;以前要开颅的脑出血,如今只需在麻醉状态下给病人插入一个特殊的导管,将微型弹簧圈堵塞动脉腔内,促进瘤内血栓形成,从而闭合动脉瘤腔,此即“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该法提高了动脉瘤的治愈率,使以往认为无法治疗的动脉瘤提供了“新法”。介入治疗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诸多明显优势,患者痛苦少、易接受、尤其是年纪高病情重的患者也能耐受。脑动脉瘤一旦及时治疗,使病人脱离了危险,以后还可能象正常人一样工作或劳动。本例患者已于7月6日上午正式康复出院,出院时一家人欢天喜地,谢声连连。该例手术的成功,系我县首例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填补了县域空白,充分说明了我院在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方面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据悉,李松博士是菏泽市目前惟一一位神经外科学领域医学博士。2012年5月“入户”曹县人民医院以来,神经外科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凭借着有高超的专业技术和极高的心理素质,勇闯“禁区”, 成功挽救了数百名脑科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相继开展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的射频治疗、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脑出血的微创治疗及脑动脉瘤栓塞手术等高难度手术,部分手术技术达到国家、省、市级水平。特别是他的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上百例,全部恢复好、无复发,成就了他力克“天下第一痛”的美名。
(文/王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