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射部位
1.1 上臂三角肌下缘作为传统的皮下注射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的注射范围小, 皮下脂肪层相对薄, 反复注射易形成硬结, 影响药物的吸收同时该部位皮下组织菲薄, 如以30--40度注射, 针头易刺人肌肉层, 肌层毛细血管丰富, 低分子肝素为抗凝药物, 刺破后易形成深部血肿, 引起胀痛, 机化后形成硬结。皮下出血可以造成患者局部疼痛, 较大面积的出血和血肿使患者产生紧张心理, 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 还影响药物吸收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不做首选。
1.2 腹部皮下注射腹部皮下脂肪多, 毛细血管相对少皮下注射面积大, 温度恒定, 药物吸收快, 不受运动的影响便于操作, 特别适宜需卧床休息的患者。故可作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首选部位。
2 注射方法
2.1 排气 传统注射应排气后注射, 此时针头上附有药液。低分子肝素有抗凝作用, 排气后针尖上附着的药液, 在注射时带人穿刺点, 则穿刺处血管渗血, 易导致局部皮肤痕疲。 目前, 临床上使用的低分子肝素多为预灌针剂, 注射时不必排气, 针筒内有0.1mL的空气, 注射时将针头朝下, 空气弹至药液上方即可, 此时针筒内的空气正好将药液全部注人,保证了剂量的准确, 又避免了针尖上的药液对局部的刺激,可减少局部淤血。
2.2 进针 传统进针法与垂直进针法,传统的进针方法为左手绷紧腹部皮肤, 右手持注射器, 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一40度。快速刺人皮肤。改进方法为左手拇指、示指提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 固定针头垂直进针约1cm(根据患者的胖瘦程度决定注射深度)。垂直进针法较传统进针法造成皮肤淤血的程度轻。另注射前按摩局部皮肤2min, 至皮肤发红后再垂直进针, 能明显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注射前按摩局部皮肤, 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 加速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药物的吸收, 使局部药物浓度较快降低, 因而明显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皮下血肿的形成而阻碍药物的有效吸收, 提高了临床疗效。
2.3 按压 有研究结果表明, 拔针后用棉签按压, 增加了药物对注射局部的刺激和挤压, 如用力较大, 易引起毛细血管壁破裂出血, 形成局部淤血。注射时捏起皮肤成皱褶, 以使毛细血管弯曲, 不易受到破坏, 且垂直进针可减少组织损伤, 再加上一次性预灌针剂的针头很细, 拔针后不会引起皮肤表面出血, 故无需棉签压迫。
综上所述,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抗凝、抗栓药物, 注射过程和吸收过程中均可破坏局部毛细血管壁, 引起毛细血管壁破裂出血, 形成腹壁皮下出血甚至皮下血肿, 导致患者疼痛不适, 影响药物的吸收。其皮下注射引起的局部出血及疼痛与注射部位、注射方法、拔针后局部是否按压及按压时间等有关, 注射过程中, 护士应选择最佳途径和方法, 以尽可能地减少局部创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神内一科